17310456736

中国医疗IT 行业产业集中度有望长期提升,头部企业将持续受益

发布时间:2020-01-20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1399 

目前,国内医疗IT 产业中企业数量众多,市场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根据财新健康点与埃森哲于2017 年联合发布的市场梳理报告,国内参与医疗健康数据经营的公司大约有320 家,其中可明确划归医疗信息化、专科医疗信息化的公司便超过200 家,在其余的两类(科研类大数据、药事服务和医保数据)企业中,不少也应属于医疗IT 类公司,或开展一定的医疗IT业务。由于上述数字应是不完全统计结果,且部分主业非医疗IT 的软件企业也可能拥有少量医疗信息类项目,故而实际数量理应更高。

采用IDC 所统计2018 年中国医疗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作为比较基准,以年报中较为明确的披露医疗IT 业务营收金额的8 家上市公司收入估算,国内医疗IT市场TOP 8 的市占率约为4~5 成。考虑到部分公司的收入中含有硬件设备(如服务器)以及基础软件(如数据库)销售收入,大于IDC 医疗IT 解决方案的定义范围,实际的行业集中度更可能低于此。相比而言,美国医疗IT 市场则呈现出很高的集中度,如最为重要的EMREpic Cerner 两家供应商占据了5~6 成的份额。

中国医疗IT 行业市场份额的粗略概况


资料来源:各公司年报、IDC

美国电子病历产品呈现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资料来源:Definitive Healthcare

尽管因医疗体制(美国以大量中小医疗机构协作为主,而中国单体医院规模大、综合性强,信息化需求的标准化程度低于美国)与市场规模(中国人口更多、机构数量更高,叠加医疗IT 产业本身的客户粘性与区域性,厂商共存的空间应更大)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医疗IT 市场应难以达到美国如此之高的集中度,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我们预计,集中度提升的行业红利将在近年加速释放,这也意味着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将相对改善,尤其利好领先的大中型厂商,理由主要如下:

1)国内医疗信息化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医院内部以EMR 为核心的CIS 建设涉及到各科室及流程的对接整合,高等级应用还需搭建集成平台、CDR 等,为全院级别的系统建设,对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在GMIS 领域,平台级协同系统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相比以往,技术能力更为全面的大中型厂商更占优势。

2)无论在医疗机构内部还是医疗机构之间,更复杂的院内应用、区域医疗、DRGs 等对系统信息交互和互操作性均提出高于以往的要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医疗IT 业界形成一致性相对更高的产品标准,以便于不同厂家或不同类型的系统对接,且政策层面也可能做出引导或推行强制标准。行业标准的建立或完善意味着产品化程度提升,有利于领先的大中型厂商实施扩张。

3)前沿的新兴技术正逐步向医疗IT 应用中渗透,成为新需求。云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医疗IT 系统的融合,要求供应商加大研发投入,且其本身的实现难度也高于传统软件技术。领先的大中型厂商技术实力更强,且可用于研发的财力更为充裕。

4)从客户角度考虑,升级后的信息化系统综合性更强,与医疗流程的结合更为缜密,技术架构与流程更为复杂,对运维的要求显著提升,且替换成本高,大中型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更为稳定,企业存续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受到客户青睐。更长远看,未来IT 技术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大幅提升,作为医疗机构的运营伙伴,大中型厂商也更为适合。

此外,由于HIS/CIS 等医疗IT 系统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大健康产业商业机会的增加,互联网势力、商保机构等正在以直接开展业务、投资、战略合作等形式,尝试介入传统医疗IT 领域,其未来介入的广度、深度值得跟踪观察,不排除远期影响行业格局的可能。较为重要的行业动向如,微医借助“微医云”开始向医院客户输出医联体系统、辅助诊疗系统、互联网解决方案等;阿里、腾讯分别参股卫宁健康、东华软件,百度则参股东软集团旗下医疗影像设备及解决方案子公司;平安参股久远银海,且旗下平安医保科技是医保控费市场的重要玩家,中国人寿二级市场举牌万达信息等。

标签:医疗IT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