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卫星遥感行业政府领域市场分析:需求升级,市场增大
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国防、海洋、市政等领域。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备受国家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遥感已成为政府部门提高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北京市政府通过《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能用尽用”推广原则,鼓励交通、民生服务等领域新上项目,采购相关技术及产品,助推卫星产业发展。加快在防灾减灾、水务监测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近年来遥感影像数据源增多、数据获取费用降低,遥感正逐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提高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领域也从传统的地质、国土等领域,向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拓展。
卫星遥感主要应用
资料来源:《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白皮书》
近年来,随着遥感行业整体融入智能技术,行业迎来了革命式爆发周期。在传统的遥感影像生产处理方式中,目视解译是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受限于人工经验等,生产效率低、数据成果质量不稳定。因此,在技术的演变方向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定是遥感的一大趋势。通过模式识别或深度学习,可以在确保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深度学习改变行业现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例如,四川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应用于全省自然资源执法阅读自主监测工作中,对七月自主监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测,较之前的人工效率提升近 50%。在整治乱建高尔夫球场的过程中,一个熟练解译人员从一幅遥感图像中检测出来所有的高尔夫球场,需要 15 分钟左右,而中科院遥感所的研究人员借助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的支持,使用 FasterR-CNN 目标检测模型,只需 10 秒,就能够在同样的图中自动检测出高尔夫球场,相比之下,效率提高 90 倍,同时精确度也有所提高。
人工智能解决遥感影像处理效率低的痛点
资料来源:航天宏图官网
中长期来看,卫星遥感在政府端的成长空间也将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国家级项目和新基建产业发展方向的驱动,是遥感应用行业当前最大的利好因素。在国家数字化升级的大背景环境下,许多行业都迎来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传统的人为登记、人力监管、人力服务的形式都将被逐渐取代。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森林、海洋、沙漠、耕地等地物类型众多且比例较高,对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重视,更是产生了广阔的应用服务市场。通过遥感应用作为载体,将所有的资产和经营通过卫星影像等形式数字化,为新基建打造时空大数据的底座,成为数字化升级的刚需。在政策的推动和催化下,各式各样的要遥感项目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我国近年来主要遥感项目
资料来源:航天宏图年报
应急管理、自然资源领域的专项项目有望带来可观的增量市场。2020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启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专项工程,计划在2022年前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体系。,预计全国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在该专项的投入规模约150亿元。未来其他8项重点工程将陆续启动实施,为卫星遥感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增量市场。
实景三维中国与地理普查带来周期性需求。2022年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两大建设目标。同时《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周期性的普查将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并且有望由与政府的合作项目拓展至下属单位以及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推动卫星遥感应用向城乡渗透。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目标2020年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开发保护“一张图”。预计每个县投入800万元,每个地级市投入近1000万元,国家还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经费投入67.2亿元,预计总计经费投入达237亿元。
乡村振兴规划和智慧城市体验深化卫星遥感应用。城乡建设中,基础设施升级、防灾减灾工程、大数据平台等带来对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深度应用需求。在国家与地方政策支持下,预计每个县的经费投入达850万元,城市体验共计投入12亿元,城乡预计总共投入183.1亿元,随着后续专项规划不断推进,预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相比起传统卫星,低轨遥感卫星让遥感即时监测成为了可能。由于低轨卫星运行飞行时间快,运行周期短,在组网之后能实现全球任意目标分钟级重访。而且下一代的小型遥感卫星通常融合了星上智能处理、星间链通信等多种高精尖技术,具有准实时、多载荷、多谱段、高智能等特点,在人类生活、灾害应急、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国家安全、监测全球变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即时遥感”是人类应对灾害的关键工具,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提示,灾害救援中提供强力支撑,灾害发生后为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应用于山火、秸秆网格精细化监管、汛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损毁车道预警等方面;是地球健康的监测仪,能实时感知地球的各种变化,并且将变化进行可视化的展示,同时量化各项指标,服务于三维实景建设、“双碳”实时监测等;是金融行业的规则改变者,期货市场定价的效率来自于信息、数据的质量,即时遥感可提供大量、优质、即时的辅助信息为期货交易提供指导。例如实时追踪大宗货物船只,预测船只到港时间,或利用SAR卫星探测浮顶油罐,进一步得到主要产油区域的原油储备和变化情况等;是人类生活的观察者,“即时遥感”的特点之一准实时与热点的强时效性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利用准实时的遥感数据进行热点追踪,让那些不能够亲临现场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进行互动。“即时遥感”收集人类生活、全球环境和安全变化的信息,可辅助个人、公司和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决策,改变人类生活,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快速美好发展。
不同类型遥感卫星数据对比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即时遥感”技术为遥感云化带来技术底座,从而激化更多应用和战略需求。在过往的数十年中,遥感技术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航空航天产业复杂的定制技术,到分布式、序列化、数量激增的技术堆栈。这样的技术积累给遥感产业带来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却和实际的生产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脱节。近年,以软件为中心的大规模生产网络正在整个航天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扩散。从基于需求的大规模卫星制造,到航天与卫星应用领域不断增长的DaaS(DataasaService)业务模式,全行业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转型期。而面向商业化的转型,也是一种多重因素的结合。在应用端,山河湖海农林等自然区域有大量的监测需求产生,人力物力的监测成本却快速上涨,无法满足最新的监测需求。而在国际范围,美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发展异常迅速,大量占据了太空近地轨道,无论是在国土安全,还是在太空经济方面,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由于中国的国土面积广泛,陆地和海域的接壤国家众多,也提升了我国对于沙漠、海洋、森林的监测的重要性。
本文相关报告
在未来,中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首先,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核电技术的发展,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核电技术将为中国核电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国正在持续推动核电发电装机容量的扩大,支持核电新建、改造和扩建项目的实施,加快核电发电装机容量的提升。此外,中国得...
重庆云行业最新相关政策规划颁布时间文件名称主要内容2021-02《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软件服务、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