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456736

2018-2019年中国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03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1193 

一、中国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可再生资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生物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沿海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海洋生物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起足够重视。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对鱼类的过量捕捞,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资源开发中“无法、无序、无度、无偿”的问题仍很严重,各行业相互争夺,造成生物资源正在迅速丧失,沿海生境和生态系统遭受广泛而大规模的破坏。随着海洋捕捞长期失控,甚至是大量捕杀产卵群体和幼体,破坏了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中国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我国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鲐鱼、梭鱼、鲈鱼等传统捕捞对象也相继受到破坏。潮间带贝类资源也因采捕过度严重和环境污染严重,许多种难以生存,破坏严重。养殖过度造成有机物污染和高营养化,使得甲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生物群落结构改变,造成养殖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

海岸带的盲目开发,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活动不断向近海拓展,如围海造地、人工养殖、兴建人工岛、码头、集镇,采掘建筑材料等。这些建设和开发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此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远落后于生产需要,还需作较大努力。

二、海洋生物产业开发的问题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面临灭绝的威胁,在满足快速发展对海洋生物资源需求的同时,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1、利用过度。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渔船数量和吨位的急速增长,网具也越来越先进,海洋捕捞能力大幅度提高,但也对生物资源造成致命的破坏和打击,过度捕捞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发生改变,脆弱生物濒临灭绝。此外,过度捕捞还导致耐污生物及污染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一些经济海洋生物病害流行,导致海洋物种进一步减少。

2、海洋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加上航运业的排污、无序的水产养殖以及海洋原油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使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日趋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频繁,严重制约了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3、生境破坏。由于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许多海洋工程的兴建,严重恶化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原有野生物种栖息地大量丧失。

4、外来物种入侵。全球庞大的海运网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加上一些养殖种类的引入,外来入侵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排挤本地物种,使本地的鱼、虾、贝等大量死亡。同时,外来入侵物种的引进还带来外来的病原生物,诱发我国海洋生物病害大规模流行。


三、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

中国将以深海和远洋捕捞为重点,突破捕捞与养殖的技术瓶颈,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海洋生产能力,同时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未来中国将在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新的产业。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海洋生物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分析

1、确立现代海洋战略意识,将海洋生物产业列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意识是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之魂。要树立“大海洋、大目标”战略意识。“大海洋”战略意识,就是要有海洋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把海洋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战略环境。“大目标”战略意识,就是要把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作为奋斗的战略目标。

2、促进“产、学、研、管”一体化,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化进程。海洋生物开发涉及部门、行业多,产业关联性和协作性强,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同作战。要发挥中央、省、市、民办等五路大军的整合优势,提高其整体效能,有效地组织重大开发项目的科技攻关和协同作战,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海洋生物经济的产业化,努力提高产业素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大量的人才,但往往对市场的需求不如厂家敏感,科研经费短缺,使得科技成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目前,一体化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中国海洋大学依靠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实力,与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华海制药厂建立的海洋药物“科研、中试和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转化体系,在全国被誉为产、学、研、管结合的成功范例,形成了“科技武装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推广这些经验,必将促进海洋生物的科研和应用的结合,推动海洋生物产业化步伐。

3、深入调研供求变化趋势,努力展延生物产业链条。随着海洋生物品种的开发,许多产品已经形成系列,产业链条逐渐拉长。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海参养殖作为拉动渔业经济增长和增加渔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海参养殖在全省沿海蓬勃发展,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新的产业带初步形成。除海参以外,鲍鱼、鱼翅等的产销也显示逐步形成一条龙的趋势。认真研究重点海洋生物的供求变化,加快加工、销售、消费方面的产业跟进,可以更快地膨胀海洋生物产业。

4、统筹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切实打牢生物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与和谐发展。在资源开发中实现海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海洋生物产业增长的重要前提。为了避免海洋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对海洋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危害,政府要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或其它方面的约束以及制定产业政策,对海洋环境资源加强管理,既要考虑行为主体对资源提出的各种需求的相对合理性,又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管理要求。由于海洋环境资源是共享资源,各行为主体都应有提高环境质量的责任。应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政策机制建设,围绕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一致的生态化生物大产业,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循环利用上做文章,从而保障海洋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和加工并举,坚持“因海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综合管理,突出渔业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发展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农牧化就是要建设海上牧场,即建立以捕鱼、育苗和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生产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充分掌握设定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学特征,以高、中级鱼种为中心,根据拟定的生产目标有计划、高效率地组织渔业生产;为使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应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而且从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二者都应建设成为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还应向工程化方向发展,要把最新的技术用于资源的调查与勘探、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资源的管理,只有把这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实现工程化,才能使资源得以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探明工程,资源优化利用工程,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资源再生利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和资源信息与管理工程等。可优先考虑建立一批水产养殖和生物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不同海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系列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基地,如海洋捕捞基地、滨海增养殖基地等,并将资源利用与保育贯穿于每一项示范工程的全过程中。

对现有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应加强管理、监测,使其补充类群有足够的空间和充分时间养息,资源持续利用才有可能。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特别是寻找过去尚未被重视的类群的开发,不仅是研究开发它们的食品价值,还有其药用价值,以及它们的潜在价值,例如海洋真菌与细菌在工业上以及生物控制等重要领域的应用都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2、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对海洋的全面认识、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迹象表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使中国在下一世纪进入海洋新世纪。在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开发方式为集约型的开发方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其物质效能的全面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要加强海洋生物科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发展的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海水养殖、增殖技术、超声波生态遥测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如海洋药物的研究、提取及合成技术),提高大面积人工放养经济鱼类和贝类技术等,以满足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要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一体化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以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大力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既要使人们知道和了解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潜在的优势,真正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更要使人们明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环境。只有做到“靠海吃海,又养海护海”,才能使海洋生物资源长久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要严格控制过度捕捞,保护近海、浅海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我国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应采取“保近捕远”的战略,在捕捞对象和安排上采取“保底捕表”的策略;对沿岸、近海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如目前每年七、八月份在东海、黄海海域实行的休渔制度),限制捕捞幼鱼和危害资源的渔具,控制盲目发展渔船;加强水域环境的保护,重点加强对河口地区的水域环境保护,禁止长期大幅度排放污染物质,禁止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污染性工业;加强对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人工增殖资源措施的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已近2亿公顷,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生长环境。而我国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仍相对有限,这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急需加大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在现有的少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增建一批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系列和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系列等。

4、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目前,中国对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通过国家从全局出发,指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生物资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协调渔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海洋生物资源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生物资源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应首先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基础上制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管理法”,使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律制定要有战略高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海洋生物资源这个特定领域的特征,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标签:海洋生物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