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456736

2020年我国民族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9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2684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统称为民族药。民族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医药的组成及特点


资料来源:CNKI,立鼎产业研究中心

——民族药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世代口传等形式传播及地域限制导致许多宝贵经验未得传承

各民族医药在发展早期主要以碑刻、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该传播方式使得民族医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流失。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大部分未形成系统的文字,使用范围也仅限该民族内部,导致许多宝贵经验、医药学知识没能得以传承。一些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大川之地,地域的限制使得其跟外界沟通交流有限。此外民族药材种类错综复杂,在不同的地区,对同一种药物的描述各异,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总之,文化传播形式及地域限制等因素影响了民族药的发展。

二、民族药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研究人才匮乏

民族药的基础研究薄弱,技术落后,缺乏对相关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安全性评价,无法跟上现代制药水平及标准。民族药的加工炮制仍然依赖于传统工艺,在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局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一些技术和成果未能进行实践应用。深加工不足,导致下游产品较少,民族药材资源利用程度不高。药品研发周期较长,通常几年甚至十几年,短期效益无法实现,多数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做研发。有经验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已经在逐渐减少,年轻民族医药工作者经验不足,民族医药的传承后继乏人,这些均不利于民族药的发展。

三、民族药标准匮乏,制约其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建立了一些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但是国家层面的民族药标准较少。同时民族药材标准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进入国家标准的民族药种类较少、标准的建立缺乏民族医药理论的指导、民族药物质基础研究水平较低、在安全性和质量检测方面缺乏相应措施、民族药的重金属农残检测等问题急需解决。研究人员对历版《中国药典》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有毒药材尚缺乏安全性监控,民族药的成分和功效研究较少,不利于指导临床用药。许多民族药未建立相关的标准,进而制约其国际化发展。

四、药材资源遭到破坏,质量参差不齐

许多民族药材生长在偏远地区,天然分布狭窄,野生资源十分有限,一些名贵的民族药材仅生长在悬崖峭壁和沙漠深处。近年来,随着民族药制药企业逐渐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过度采挖野生民族药材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各民族特色药材储备量急剧减少,濒危的民族道地药材变得尤为稀少。同时,由于许多民族药材的基原不明确,功效与化学成分也不明确,使得市场上流通的民族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五、民族药企业规模较小,品牌化较弱

专门生产民族药的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制约民族药发展的还有一些历史原因,如民族医药企业起步晚,国家专门针对民族药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较少。同时,民族药企业发展还有其自身的缺陷,如科研创新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中国的医药古籍和民族药方等大部分是公开的,因此,许多民族医药方法和技术无法列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导致一些古籍文献等流失民间或海外。一些海外企业利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漏洞,将民间验方和古籍据为己有,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大部分民族医药企业专利保护意识薄弱,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在维权方面更是耗资巨大,甚至导致许多企业不再积极维权。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一些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未出现在制度中,这将严重影响知识产权的维护,不利于民族医药发展。现行《著作权法》是对包括医药在内的所有著作的规范,因而其专业性与针对性大大降低,亟需建立民族医药特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保护并挖掘古籍,弘扬民族医药文化

由于民族药理论体系的差异,在药材分类、命名、炮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民族医药通常是在宗教文化的大环境中习得,所以其传承方式和内容皆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如许多藏药古籍储藏在寺庙中;一些藏药名家是僧人,他们对藏传佛教有相当深的研究,为藏医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应当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学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从挖掘和保护民族医药古籍开始,医药典籍一直是民族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并且民族医药古籍也承载着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所以保护民族医药经典古籍更有利于传承民族医药,弘扬民族文化。

首先需要保护好当前的民族医药资源,将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纳入政府文化发展规划。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入各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各地民族医药资源的详细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医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运用文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对民族医药资源进行真实、系统的记录,建立民族医药文化档案和数据库,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形式对大众展示。其次建立民族医药文化传承机制,确保民族医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增加对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民族药的理论体系,形成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特色产业,让更多人从根本上认识民族药,认可民族药,促使民族药实现产业化发展,与现代化制药标准接轨。

二、建立并完善国家和地方标准

大力建设民族药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不断完善现存标准,明确物种基原,增加民族药品种和种类;对药材的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表述明确,制定规范。加强对民族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完善民族药的安全监控体系,确保民族药的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在扎实的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完善民族医药的临床用药和理论指导,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快转化为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如我国中药材及饮片领域首个无公害标准—《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农药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残留限量》(T/CATCM 003-2017),分析了近 4万项数据及检测结果,为三七药材及饮片的高品质树立了典范。基于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农药最大残留计算公式建立无公害中药材及饮片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通用标准,从根源上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民族药质量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其产业的升级,但地方标准的建立应因地制宜,尊重该民族的医药特色。《中国药典》记载的既是民族药又是中药的品种,建议按照现行版《中国药典》标准执行。经典名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所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的标准进行完善。

三、建立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材种质资源库

民族药材品种繁多,许多未经开发,而一些“明星”药材开发过度,濒临灭绝,药材开发不均匀。建议应依据现代科技,提高种植技术,保障药材供应;严禁乱砍乱采,促进民族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药材现代化种植,对濒危品种进行人工种植,保护物种资源,在本民族适合发展种植的地方,建立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物种资源保护基地和民族药材种质资源库等。将规范的人工种植和科学的栽培技术应用于民族药的可持续发展中。

近年来,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民族药。选择地理信息系统(GIS)指导药材精准选址、利用现代组学技术辅助育种、建立田间精细管理等措施为主体的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均已应用到民族药的规范化种植中,极大地保障了原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遗传资源、功能基因为基础,建立以药用模式物种及突变体库为主体的功能基因研究平台,通过分子育种培育高有效成分、高抗性的药用植物新品种等。应用 DNA 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苗乡抗七 1号”,通过系统性评价,发现其抗根腐病能力强,该品种推广可减少农药使用,保障药材安全。人参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有利于农田栽参的可持续及规模化发展。质优量大的原药材将为民族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药材资源基础。

四、加大民族药的基础研究,打造民族药品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加大民族药的基础研究,构建学术理论,完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成分、功能主治研究,跟上现代制药水平和标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加强对民族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加快技术引进和推广。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研究团队,建立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体系,即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因此,基于本草基因组学原理,利用现代组学技术,解析民族药材遗传机制,加快其开发及应用。针对民族药材的特殊性,应加强重点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基地的建设,包括采挖、清洗、干燥、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一方面,民族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投资建设一些民族药生产配套设施,改进民族药的生产工艺等;另一方面,应加强民族药交流,把握民族药发展新动向,通过多种渠道来保护、扩大和再生产民族药植物资源,实现民族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知识产权,做到有效开发,产权保密。根据民族药企业的实际规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民族药药企的先锋作用。

民族药企业起步晚,还未形成规模,这需要整合小型民族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药材生产企业应结合市场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摒弃传统思想与时俱进,提高市场营销和媒体宣传力度,重点打造一批民族药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民族药材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道地民族药材网络信息和销售平台,采取“互联网+”形式,促进产品销售。

另外,民族药方剂也是中医药经典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民族药经典名方开发研究。《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国食药监注[20083号)指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目前,经典名方的研究开发日趋走向成熟,除政策、经费扶持外,人才投入也空前加大,如出自汉代《伤寒论》的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等,不仅得益于及时的政策,还受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目前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民族药一直都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藏药、蒙药、维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具有完善的医药理论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民族药的研究相对滞后,开发成国药准字的处方少之又少。以藏医药为例,形成于公元 8 世纪的《四部医典》载入400 多个经典方剂,这些经典方剂还在藏医医院广为应用,且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例如,出自《四部经典》的经典方剂七十味珍珠丸,由珍珠、檀香、降香、九眼石、西红花、牛黄、人工麝香等 70 味药材组成,具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之效,用途广泛,但受到现代医药的冲击,该丸剂的炮制方法及相关临床实践经验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开发,有些药材资源已经十分稀少甚至濒临枯竭,这也严重阻碍了方剂的基础研究,再加上人才匮乏、信息孤立的原因,使得民族药发展愈发困难。因此,要想更好的延续民族药的生命力,不仅要靠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应尽早将民族药经典方剂纳入经典名方目录,形成研究开发典范,为更多的民族药经典方剂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五、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民族药方面的教育

加强民族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民族医药方面的教育。在高校设立专门的民族药课程,培育民族药的接班人;加强对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培训,使其熟练并掌握民族医药的理论体系、特点和医药古籍文献等;重视民族医药理论研究,加强对热爱民族药人才的培养;注重发展师徒传承模式,保护民间特殊人才;注重培养愿意投身民族药事业的技师、医师等人才。同时民族药工作者要加强团结协作、增强创新意识,为民族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民族药人才队伍。


本文相关报告

2022年版中国民族药行业发展趋势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22年版中国民族药行业发展趋势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立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民族药行业发展趋势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基于国家部门统计机构、行业协会、权威研究机构、第三方数据库(wind)以及本研究中心的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编撰而成。报告主要对我国民族药行业的外部发展发展环境(政策影响、技术趋势影响等),...

2024版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4版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其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间应用的草药。另外,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具有传统应用历史的少数民族药。中药产品是指上述药物的制成品,传统概念上,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标签:民族药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