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我国生态治理行业相关政策梳理分析
随着生物多样性大会举行,中国的环保政策将持续加码,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一方面,中国持续加大对生态治理的经济投入,这不仅会为西北地区荒漠生态功能的恢复提供更多的资金;也会为生态治理相关的产业注入充足的资源。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重视,会进一步带动相关政策的制定,这将激发相关产业的活力和参与度,将在供给端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关的企业,从而推动荒漠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的进程。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编制清单 (2021-2035年)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国林草局等
《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中指出治理资金要支持具有全国性、跨区域或影响较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治理资金在使用层面采取项目法和因素法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对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奖补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包括基础奖补和绩效奖补两部分。工程纳入支持范围即享受基础奖补,工程总投资20~50亿元的基础奖补10亿元;工程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基础奖补20亿元 。绩效奖补资金根据工程结束后最终绩效评估结果确定。相较于之之前的生态治理政策,《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奖补金额;此外,最终的治理成果也会影响施工方收到的奖补金额,这将增加生态修复工程的吸引力并强化生态治理成果。
我国的生态治理政策(2020-2021)
资料来源:国务院、自然资源部等
最新发布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中则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设。首先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可以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对投资形成的具有碳汇能力且符合相关要求的生态系统,申请核证碳汇增量并进行交易。此外,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生态保护修复主体,社会资本可以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其中以林草地修复为主的项目,可利用不超过以林草地修复为主的项目,可利用不超过3%的修复面积的修复面积,从事生态产业开发。
《意见》中还指出政府会逐步建立健全自然、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逐步提高生态系统碳汇交易量;目前我国碳汇方面的方法学近涉及林草碳汇,未来碳汇方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数量,而生态系统碳汇交易量的增加会扩大碳汇市场规模。在财税方面,政府将发挥带动作用,对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可按规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2019年绿债一级目录投向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20年度分析简报》
2020年绿债一级目录投向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20年度分析简报》
此外,国家也在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系统保护。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最重要的两项标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都已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产品供给纳入其支持范畴。其中,我国投向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绿债规模从我国投向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绿债规模从2019年的66.2亿提升至2020年的249.6亿,占比由3%提升提升至13%。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5%。今年前8个月,我国绿债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已超过去年全年发行额。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1800多亿元。生物多样性是其重要支持领域。我们预计未来我国会继续利用创新性贷款模式保护具有固碳潜力的林业等绿色产业。
绿色金融作为天然具备逆周期调节属性的金融工具,在经济不景气时的供给仍较为稳定,这将有利的支持生态修复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在绿色债券的品种创新上取得了诸多进展,募集资金投向覆盖广泛,可以直接支持绿色领域的具体公司;而且绿债评级较高,其中长期限债券可以满足绿色项目长周期建设的需求,更加利好生态修复企业的发展。目前,银行向重点领域企业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LPR持平(一年期LPR为3.85%;五年期为4.65%),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绿贷后,可以向央行申请碳减排工具资金,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75%。新工具将以低利率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建设。
“蚂蚁森林”助力沙漠治理
资料来源:蚂蚁集团官网
公益募捐也将进一步支持生态保护行业的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中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的资金机制,其中“人民参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将成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资助白皮书(2021)》指出目前共有 17.57 亿元公益捐赠被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蚂蚁森林”和“一亿棵梭梭”为代表的植树造林为主的公益项目,占据了生物多样性捐赠的较大份额。COP15 正在推动中国的捐赠者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随着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公益捐赠将撬动更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
综合上述政策和资金来源渠道,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将不予余力的支持和奖励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此外社会资本的参与也会为生态修复产业注入充足的活力。因此,生态治理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