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456736

2020年我国数字医疗行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以及行业发展远景展望

发布时间:2020-01-20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1147 

——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他领域一样,数字医疗行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医疗行业本身专业度极高,信息严重不对称,又关乎国计民生,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点难以准确拿捏,是一个极其特殊和复杂的行业。相应的,数字医疗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远比大多数行业更为棘手,其中不少也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长期性难题。理解这些问题,不仅对于消除这些阻碍、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投资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按照我们的理解,当前的数字医疗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通常,大中型医院资金充裕,信息化投入主要源自自身经营收入;但部分中小医院收入有限,部分预算来自财政补贴,这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对于部分人口相对稀少且财政紧张的地区,可能出现项目价格偏低、付款周期拉长、收入确认缓慢的问题。

2)伴随大部制改革落地和政策密集出台,医疗IT 需求自2018 年下半年起开始集中释放,对整个行业的交付能力还是形成了一定挑战。尤其基层实施人员流动性大,部分熟练度不高,加之需求相比以往复杂,项目周期拉长,产能是否足以及时完成政策规划存在些许不确定性。

3)医院信息系统庞杂,大型医院甚至拥有上百个业务系统,且多数为传统的C/S 架构。此类问题使得院内各业务系统呈现严重的碎片化,即使搭建集成平台,也难以彻底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及系统扩展性问题。随着云架构或B/S 架构产品的成熟和推广,未来此类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4)在多年的IT 建设过程中,国内医院采购不同厂家的业务系统,不同产品的接口与数据标准均可能不一致,这对实现院内及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操作造成了阻碍,难以有力支持区域医疗开展。政府或行业协会制订相应的技术及数据标准,或有助于彻底解决此类问题。

5)国内医院的综合性较强,二级及以上医院在IT 方面普遍具有不少定制化需求,这在承担大量科研工作、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尤其突出。这也决定了至少中期来看,医疗IT 厂商的产品化程度难以达到很高水平。随着云架构成熟,系统将由定制化实施转向标准化组件部署,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类产品化问题,提升厂商盈利能力。

6)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促使医疗流程更加智能化,尤其是为临床提供有力支撑,所以产品实用性十分关键,要求供应商对行业有深入理解,对产品精打细琢。当前,多数医疗IT 产品尚难以完全契合复杂的医疗需求(即使全球EMR龙头Epic 的产品仍难以使客户完全满意),仍需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改进产品设计。

7)设计良好的医疗IT 系统应尽量多的考虑患者的安全因素,但这可能与系统判断的准确性、给予医生的灵活性之间存在权衡(如急救系统阈值设置过低易频繁引发假警报,限制医生超量下单可能致使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流程更为繁琐)。进一步的,对于某些医疗事故,难以明确界定医护人员与信息系统的责任划分,这使得医院与IT 厂商均倾向保守,或许是阻碍创新的一个因素。

8)尽管整体上,设计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是提升效率的,但在微观上并非总是如此。例如,EMR 的使用将分散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注意力,或是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记录;病患信息的电子化交互容易致使医生忽略本该注意的重要病情,而这在有护士提醒的情形下并不容易发生。

9)大数据、AI 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仍远未成熟,并不容易一蹴而就。当前主流的AI 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依赖大量数据基础之上寻找共性,然而诊疗过程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往往是少见的病变特征,这天然的在技术与病理之间形成矛盾;其次,诊断需求本身(如病历分析是一个目标和过程均模糊不清的问题)通常也是极其复杂的,当前的技术潜力能否解决也存在疑问。

10)多数情况下,IT 系统的效能难以显性衡量,但却需资金投入,且多年来国内以药养医普遍,信息化实际上是打开医院的黑盒子,并非所有医院均有推动信息化的动力。医生角度看,如EMR 等系统本身需要医护人员耗费精力学习磨合,分散其与病人交流的精力,冲击原本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弱化或取代部分人员的职能,所以不排除部分医护人员对信息化持有消极态度。

11)对于某些医疗信息化应用,其推广难易与IT 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密切相关。例如,当前医院对公有云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外部通信网络可靠性(如光缆因施工挖断,5G 成熟则可显著缓解该隐忧)的担忧;“互联网+”高度依赖网络基础设施状况及其对患者的可触及度,这在东部沿海大中型城市无需担忧,但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则很可能要考虑这类问题。

12)正如其他医疗细分领域,数字医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影响。例如,由于患者信息的敏感性,各地监管机构、医疗机构在开放数据方面均较为保守,实际上这是过去几年区域医疗推广进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医保政策已有所放开,但用于线上支付的范围仍十分有限,这或多或少限制了“互联网+”的推广。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只是在这种风险与创新的权衡中,数字医疗的发展速度确会受到限制。

——数字医疗的远景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中国数字医疗仍任重道远,但从积极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中国数字医疗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当前国内医疗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而言,最为基础的数字化尚未完成,尽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近年取得不小进展,但由于数字化基础薄弱,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智能化更是远未成熟,更不用谈新技术驱动的产业模式的变革。

2018 下半年以来密集出台的医疗IT 相关政策,思路相比以往明显更为清晰。优先以EMR应用水平等级评价为抓手,实质上就是夯实国内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基础;而如互联网诊疗、医联体、DRGs等更为高级的应用,则需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化基础之上,故而现今阶段,其优先级相对弱于EMR 建设,更多以鼓励及试点为主,未来应会随数字化基础的强化而逐步加强。

借助本轮政策的大力推动,整个医疗IT 行业加速明显,预计伴随着后续政策持续发力,高景气度将得以延续,或许会成为医疗IT 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触发因素。更为广义的看,医疗IT本身是大健康产业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其效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诊疗环节,对于养老、公共卫生防疫管理、药品器械流通、科研、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均具有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讲,医疗IT 可谓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以EMR 为重点的新一轮IT 建设仅是全面信息化的起点。

医疗IT 为大健康产业链的诸多环节提供支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以更为长远的视角考虑,随着数字化基础夯实,网络化、智能化将逐步推开,IT 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支撑角色逐步向运营角色转变,进而推动医疗体制和产业模式变革。相应的,如若政策管制进一步放开,医疗IT 供应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望显著加强,相应的投资价值也会大幅提升。中国人口众多、数据量大,老龄化趋势也决定着医疗保健需求将越来越多,但现状是供给严重不足,若能有效挖掘其中的数据价值和市场机会,大健康产业本身的市场规模便会有质的提升。在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IT 企业更为深入的切入运营环节(如处方外流、远程医疗、慢性病管理、商保快赔、健康险设计、信息平台运营、PBM 药品福利管理、健康大数据服务等)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使得在产业链中的分润比例扩大,这是我们看好医疗IT 远景的根本逻辑。

IT 势力深度介入运营环节,潜在市场空间可观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中康CMH2019 健康管理蓝皮书

注:表中估算主要基于医疗IT 企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商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做出,并未考虑其他类别的潜在服务,应为保守的预测;但由于商业模式以及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仅作为参考,所估算的量级应更有意义

标签:数字医疗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