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456736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7-12-08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1506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概览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范围

关于教育信息化主要有三大部分内容,第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第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及其配套设备设施。边远山区和贫困学校的职业学校要建成卫星数据定位接收站和数字化的播放平台。

要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府管理和政府院校信息化、标准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认证机制。

同时,要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的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施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施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仿真实验能力信息中心;提高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引导广大师生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方法、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另外,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施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结合,创新教育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信息化情况调研

1)基础设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覆盖了200 多个城市2000 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用户超过2000 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是我国广大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项目已建点264587 个。两者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 万亿次和180TB

互联网接入更加便捷,无线3G网络的建成为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连接创造了条件。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3.65%,师生平均百人拥有计算机63 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网率达到74.9%,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达到39.2%,生机比达到191。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学籍、顶岗实习、资助和就业五个方面的信息,将建成全国集中的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最终将形成数据仓库,为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提供信息,并可以对信息进行审核、审批、查询、统计等操作,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和资助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2)职业教育网络平台的综合化

以职业教育资源网为依托,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与教育管理。中职学校只有8.7%的学校建有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20%的学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解决“一块黑板”式的教学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建设面向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

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立足便捷化服务,围绕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政务平台、管理平台、资源平台、教学平台以及通信平台等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服务。着力建设“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系统平台”“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合作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逐步建成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

职业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一些教学仪器设备过于昂贵,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实物上进行操作,条件和效果都是有限的,而且一旦出现事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创设仿真实训环境,解决学生实训初期成本高、危害性大、设备易损坏的教学问题,降低教学成本。

1.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实验、实训、现场操作的过程,其“设备”与“部件”多是虚拟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新的设备。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

使实践训练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由于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训中场地、师资、时间、规范性不足的诸多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2.虚拟仿真校园。虚拟校园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具体应用,它由浅至深有三个应用层面,分别适应学校不同程度的需求:简单的虚拟我们的校园环境供游客浏览;基于教学、教务、校园生活,功能相对完整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校园;以学员为中心,加入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远程教育基础平台。虚拟远程教育虚拟现实可为高校扩大招生后设置的分校和远程教育教学点提供可移动的电子教学场所,可对各个终端提供开放性的、远距离的持续教育,还可为社会提供新技术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虚拟现实在维修中的应用。虚拟维修是虚拟技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的是通过采用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真实展现装备的维修过程,包括维修性设计分析、维修性演示验证、维修过程核查、维修训练实施等。

(二)优秀教案与教学过程数字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备课、教学、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推进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共建与共享,同时辅之以组织专业人员,联合开发优秀教学课件,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不断积累和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库,各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提交作业,还可通过网上公开的课件,观看课堂录像,多次“重温”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趋势

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泛在、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职业院校要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普及,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政府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超前部署、积极推进、创新应用。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指导建设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各地按规定确保全国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报送和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教育部制定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各地和职业院校要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务、校企合作等关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订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有关企业,支持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健全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重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主管培养,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按照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示范性职业院校、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及其他机构向社会提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建成农村和城市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当地科技文化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终身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多渠道创新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优质信息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机构远程共享。

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引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办好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工业设计(CAD)、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行业企业用人紧缺和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