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456736

苏州工业园区: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生式发展,总部基地向科技园模式延伸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点击量: 2064 

——由制造业向高新产业持续升级

苏州工业园历经 25 年变迁,由建园之初外资独打天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的支柱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上规模、特色强的创新基地正在建成,其中,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70%以上。以纳米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继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后园区主导产业的新兴增长点,2018年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 800 亿元、650 亿元、250 亿元,继续保持年均 30%左右增幅,园区也由此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官网

——外向型经济转向内生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新国家级合作为起点,成立之初即有如 AMD、三星、西门子等世界五百强入驻,这也是园区从成立之初 1994 年产值 11 亿发展至 2018 年达 2570 亿的原因,至今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 130 家入驻苏州工业园,诸多知名企业对 GDP 产生极大拉动效应。然而这些企业多数属于制造业,园区角色多为生产基地,高附加值环节引入难度较高,随着成本上移,园区作为生产基地的优势在削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性质高新产业入驻,最初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悄然发生变化,一度外资投资额占比超 90%,如今恒定在30%-50%区间内,出口额也开始反超进口额,在园区“退二进三”、高端制造化的进程中,逐步转向内生式发展。

2017 年苏州工业园注册外资额(行业占比)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官网

2017 年苏州工业园注册外资额(非制造行业占比)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官网

——总部基地向科技园模式延伸

从最初的产业引导定位来看,苏州工业园跟随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总部基地模式。总部基地模式下的产业园依赖大企业以及产业升级不断跃迁发展,随着园区的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驱动效应越发显著,总部基地模式也越来越向科技园靠近,即加大科研投入,如此才能强化对高附加值产业环节的吸附。

为了打造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以及“互联网+”为战略新兴产业的格局,苏州工业园区专门成立了科技招商中心,目前为科技招商提供的载体已经超过 300 万平方米,同时针对性补贴扶持政策也在不断丰富。自 06 年提出转型目标,至今最为成功的产业链是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纳米技术园,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称号,并且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科技载体资质认定。

截至 2018 年底,园区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1046 家,科技企业超 5000 家,新型研发机构近 500 家,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 800 万平方米、国家级创新基地 20 多个,累计培育3 家科技部独角兽企业,这些为园区发展高新技术奠定基础。从火炬中心口径数据来看,2018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到 71%,专利数量逐年大幅增长。这些都反映了园区模式的转变。

科技含量的提升也将园区推向资本市场风口。截至 12 19 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苏州上市公司共有 6 家,仅次于上海(12 家)、北京(11 家),和深圳并列第三,其中华兴源创、瀚川智能、博瑞医药、江苏北人四家都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这将为未来园区依靠对孵化企业的认知优势,拓展股权投资的三级开发业务埋下注脚。

总部基地模式与科技园模式产业园特征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官网


决策支持

17310456736在线客服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联系我们

17310456736